<input id="whbgp"></input>
  • <noscript id="whbgp"></noscript><nobr id="whbgp"><tt id="whbgp"><blockquote id="whbgp"></blockquote></tt></nobr>
  • <menu id="whbgp"></menu>
  • <tr id="whbgp"><code id="whbgp"><div id="whbgp"></div></code></tr>
    1. <acronym id="whbgp"><optgroup id="whbgp"></optgroup></acronym>

      “炒鞋”一族盈虧幾何 鞋販和品牌商成幕后推手

      2020-02-25 14:29:45    來源:中國商報    

      在鞋販和品牌商的助推下,很多“炒鞋”圈的“小白”身處迷霧中,難以看到真實的市場需求。

      本報記者 頡宇星

      2019年,一個“炒”字貫穿了整個球鞋市場。一雙發售價只有1000元的球鞋,轉手就可賣到4萬元,一批懷揣著暴富夢的年輕人正在“鞋圈”里“廝殺”。人們常說,“十炒九虧”是投資中的普遍現象,那么這些“炒鞋”的年輕人又盈虧幾何?他們是“鞋圈”里的“巴菲特”還是被他人收割的“韭菜”?

      “炒鞋”一族盈虧幾何

      無論是學生還是白領,加入“炒鞋”行列的不在少數。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究竟是賺是賠?

      王曉偉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曾經收藏了多款限量版球鞋。在“鞋圈”的一次交流中,有人出高價購買了他的鞋,通過這次交易,他賺了近3萬元。從此,他經常關注籃球鞋的發售信息,后來又加入到排隊買鞋的行列中。

      然而,事情進展得并不順利。“到現在為止我還是虧著的,大概虧了2萬元。”他苦笑著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一次走運不代表次次都能走運,我聽到一些信息透露阿迪達斯的‘黑天使’球鞋要漲價,于是我買了五雙,但最后沒漲價,砸手里了。”

      從事白領工作的孫樂也加入到了“炒鞋”的隊伍。“我屬于只想‘暴富’的那一類。”孫樂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很多人都是癡迷球鞋才進行炒鞋的,我對球鞋炒作本身沒有什么概念,就是為了賺錢。”

      孫樂為此準備了約20萬元的炒鞋資金。“在‘炒鞋’的過程中我承認自己有賭博心態。但由于我不懂球鞋,很大一部分球鞋即使虧本也沒能賣掉,總體算下來,到目前為止還虧了5萬元。”

      到底什么樣的人能通過“炒鞋”賺錢?當中國商報記者向上述受訪人員提出這種疑問時,他們的回答都斬釘截鐵:“肯定有人賺到錢了,但我沒見過。”在他們看來,很早進場的那一批人賺到了錢,而且數額很大,自己沒賺到錢只是運氣不好而已。

      鞋販和品牌商成幕后推手

      在業內人士看來,消費者看中的是球鞋的稀缺性。在逐漸升溫的“炒鞋”市場,是誰在背后推波助瀾?

      像王曉偉和孫樂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那么,在這輪“炒鞋”浪潮中,是誰在推波助瀾?

      某球鞋交易平臺鞋款鑒定師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在球鞋發售前期或初期,一些鞋販會發動“水軍”來高價求鞋,制造“一鞋難求”的假象。

      “炒鞋”者一般分兩類,一類是通過官方渠道搶鞋,并在市場上售賣賺差價的散戶;另一類是通過大量掃貨、提拉價格等方式左右市場價格的莊家。男款鞋的40碼-45碼、女款鞋的36碼-37.5碼被稱為“黃金尺碼”,莊家只需要買斷一兩個“黃金尺碼”就可以控制球鞋的價格。中國商報記者還了解到,明星示范效應對“炒鞋”也有推動作用。據報道,明星們“穿過”的聯名款球鞋,第二天在國內潮流單品交易平臺得物App(原名為毒App)上每雙可以漲價1000元左右。

      此外,品牌商的限量發售策略也帶動了“炒鞋”熱。在電商戰略分析師李成東看來,球鞋漲價的關鍵在于限量,消費者看中的是它們的稀缺性。

      據報道,耐克等品牌商能較為精準地預測出市場上消費者對某款產品的需求量,進而控制市場上新品的發貨量。他們不斷制造話題,將這些限量款產品的話題度炒熱,緊接著開始更換配色,加大發貨量,以此盈利。另外, “炒鞋”營造的鞋市繁榮景象對品牌價值塑造具有一定的好處。

      一夜暴富只是神話

      “炒鞋”圈的“小白”難以看到真實的市場需求,一旦泡沫破裂,就要承擔風險。

      在鞋販和品牌商的助推下,很多“炒鞋”圈的“小白”身處迷霧中,難以看到真實的市場需求,只能以失敗告終。而最近頻繁爆出的 “大學生因炒鞋虧了200萬元,還被人告了”等消息,讓鞋販和交易平臺成為眾矢之的。

      去年7月,得物App發布了倡議書,號召“鞋穿不炒”、理性消費。得物App表示,將通過優化平臺治理、完善賠付機制等措施來杜絕炒鞋行為,并在一個月后上線了新的交易規則,明確了對惡意“炒鞋”賣家的嚴格處罰。

      服裝行業專家劉亮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任何投資品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能夠鑒別真偽。然而,目前市面上的球鞋可能連真假都很難鑒別。

      劉亮表示,各大運動品牌的成品全都由代工廠生產,這意味著產品有作假的可能性。品牌專柜不提供鑒定服務,一些鑒定師的資質也值得懷疑,所以,一雙被熱捧的球鞋可能連正品都不是,不具備溢價能力。

      此外,劉亮認為,鞋圈是一個小眾市場,一個小眾市場突然火爆起來,背后也有可能是資本在推動,讓一些年輕人產生了錯覺,誤以為這是一個趁機撈金的好時機。一旦資本撤出,泡沫破裂,風險要由這些盲目跟風的交易者來承擔。

      “一夜暴富只是神話。”劉亮表示,“對于年輕人來說,合理地投資理財是可以的,但是不應該跟風炒作,尤其是在自己的資金儲備較少、抗風險能力較差的時候。”

      [責任編輯:L075]

      Copyright © 1999-2020   www.michaelbutlermusic.com ll Rights Reserved 路透中文網 版權所有  ICP備110117號-1 聯系郵箱:85 53 591@qq.com

      xxxx.2019
      <input id="whbgp"></input>
    2. <noscript id="whbgp"></noscript><nobr id="whbgp"><tt id="whbgp"><blockquote id="whbgp"></blockquote></tt></nobr>
    3. <menu id="whbgp"></menu>
    4. <tr id="whbgp"><code id="whbgp"><div id="whbgp"></div></code></tr>
      1. <acronym id="whbgp"><optgroup id="whbgp"></optgroup></acronym>